硅酮結構密封膠使用規范
范圍
本規范規定了用硅酮結構密封膠粘結裝配建筑玻璃幕墻結構元件施工的前期準備、基本要求、工藝程序和質量檢驗方法。適用于指導公司硅酮結構密封膠施工應用。
前期準備工作
購買結構膠
需要使用本公司生產的硅酮結構膠的用戶,請直接到我公司或我公司指定的代理經銷商處購買保質期內的產品。以確保所購產品質量可靠,并得到我公司提供的各項免費技術服務。
到代理經銷處購買結構膠時,請要求經銷商出示由我公司簽發的《授權委托書》。
相容性及粘結性試驗
選用的基材和附件必須按下述規格送樣到我公司監測中心,并按《相容性及粘結性試驗委托書》的格式以正文文件的形式委托我公司檢測中心進行相容性及粘結性試驗。
材料規格和數量
鋁材型:寬度不小于30mm,長度為150mm,4件。
玻璃或其他裝飾板材:規格不小于150mm×75mm,2件。
雙面膠條、泡沫棒等附件:長度不小于600mm,1條。
結構膠:單組份3支;雙組份:A組份不小于1.2kg,B組份不小于0.12kg。
施工基本要求
對施工人員的要求
實現玻璃幕墻單元件的粘結密封,依賴于施工操作人員的高度責任心和嚴格、熟練的正確操作,這些應具有以下條件:
有高度責任心,懂得玻璃幕墻的安全可靠與施工質量密切相關。
熟悉結構膠施工工藝程序,熟練掌握粘結密封操作技術和施工工具;能看懂工程圖紙規定的粘結密封部位及配套材料狀況。
施工技術條件的要求
硅酮結構密封膠的施工必須使用專用工具。
施工環境應光線充足、清潔、具有防火、防爆、防塵等措施。
施工環境溫度一般不低于10℃,相對濕度不低于40%。對結構膠的生產日期、合格證書、檢驗報告、膠縫驗算報告、相容性和粘結性試驗報告——核對,產品應符合標準和幕墻設計要求。
施工工藝程序
基材表面清洗
被粘材料表面的清洗對工程質量的優劣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嚴格的表面清洗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關鍵。
清洗劑通常為異丙醇、二甲苯或丁酮。清洗用布應為清潔無絨毛的白布。
對被粘材料表面采用“雙布擦拭法”進行清洗:
用溶劑浸潤一干凈布塊,擦拭被粘表面,只能順一個方向進行。
在溶劑未揮發之前,立即用第二塊干燥而潔凈的布塊把被粘物表面上的溶劑擦去,不允許溶劑在表面上干涸。布塊應定期更換,保證布塊不對表面引起第二次污染。
清潔寬度應始終大于粘結密封施工的寬度,一般兩邊各放寬1cm左右。
當清潔窄而深的部位時,可用干凈的布纏繞在工具上,按上述程序進行擦拭。
清潔后的基材必須在1小時內施膠完畢,否則必須重新進行清洗。
清洗質量的檢驗,使用清潔的白布塊擦拭被粘的表面,要求布塊無污染。
清洗過的表面不允許用手再次接觸或其它任何方法再次污染表面。
清洗后1小時內不涂膠的表面,在涂膠前應重新清洗一次,方可施工。
注意事項
操作現場必須有良好的通風條件和防火、防爆等安全防護措施,同時遵守有機溶劑使用的技術安全規定;使用溶劑時,只能從溶劑中倒出浸潤擦布,不允許把擦布浸入溶劑內,以免污染溶劑,更不允許在被粘表面噴灑或涂刷溶劑,造成溶劑在被粘表面溢流,引起油污溶解而擴散到更大范圍。
底漆應用
通過相容性和粘結性試驗,確定是否使用底漆。
正確使用底漆有助于原本不易粘合的表面產生強而持續的密封粘合。底漆的使用應嚴格按下述方法進行: 底漆應在基材清洗之后、注膠之前使用。
用自然硬毛刷或干凈無絨毛的白布在被粘合的表面涂上一層薄而均勻的底漆,切勿傾倒或過多使用底漆。必須時遮住被粘表面邊緣以防止底漆施于被粘表面以外的區域。
僅對將于1小時之內進行粘結密封注膠的表面施用底漆。當灰塵較多時,在底漆干化后立即注膠。
底漆內含有揮發性易燃溶劑,因此要在通風良好的條件下使用底漆,且有防火防爆等安全防護措施。
結構膠的注膠程序及成品養護
在注膠之前,先用護面膠帶將粘區域外沿的水平表面蓋住,以防止在刮膠時污染這些區域。
單組份硅酮結構密封膠可以直接用手動或氣動槍施工,使用氣動槍應調節好操作壓力,防止注膠時產生氣泡。
槍嘴口徑應小于接口厚度,使槍嘴伸入接口二分之一深度。槍嘴應均勻適度地移動,確保接口充滿結構膠,注膠時應防止移動過快或往復而產生氣泡或空穴。
注膠完成后,應及時用刮刀將接口外多出的結構膠向內壓實,使結構膠與接口的側邊相接觸,以減少內部氣泡或空穴,并保證結構膠與被粘表面充分接觸,最后沿同一方向將接口表面刮平整。
修整完畢,及時除去護面膠帶。并隨即在單元板塊玻璃或明框上標日期及編號,水平放置進行養護。
雙組份硅酮結構密封膠須使用專用打膠設備,按規定比例均勻混合,混合均勻性用蝴蝶試驗方法測試(見附件),并填寫記錄。
再次搬動時間:標準條件下,單組份養護為7天,雙組份養護為12小時。
完全固化時間:標準條件下,單組份養護為14天,雙組份養護為7天。
施工質量檢驗
外觀檢驗
對已制作好的幕墻玻璃結構單元件的外觀進行逐塊檢查。結構膠應充滿被粘部位,無氣泡或空穴,否則應在氣泡或空穴處切開,及時在切開的新鮮膠面上重新補實結構膠。
隨批剝離粘結試驗
取與結構單元件同質量的玻璃和鋁型材,隨單元件同時制作,按“施工工藝程序”基材表面清洗工序清洗,按“結構膠的注膠程序及成品養護”注施及養護結構膠。
注施結構膠在標準條件下放置:單組份7天,雙組份3天。按圖一從膠條一端以垂直或大于90℃方向用力剝離結構膠,檢驗結構膠發生內聚破壞(A)或粘結脫膠(B)現象,記錄內聚破壞百分比。測定中,如果結構膠發生斷裂,表明粘結良好(粘結強度大于內聚強度);如果在膠內氣孔或缺陷處發生斷裂,表面施工操作技術有問題。
單元件成品粘結性檢驗
從每100個單元件中隨機抽取3-5件,(雙組份結構密封膠應至少固化4天,單組份密封膠應固化10天),切開裝配框與玻璃之間的結構膠,使玻璃與鋁框公開,然后用刀切斷結構膠,并沿基材水平切出長約50cm的膠條。按圖二所示,用手緊握結構膠以大于90方向剝離,檢查結構膠發生內聚破壞或脫粘現象,記錄內聚破壞百分比。
檢驗完畢后,檢驗部位按注膠工程修復,原來的結構密封膠表面應干凈新鮮,且與原結構密封膠之間產生良好的粘結性。
交付檢驗
對生產的幕墻玻璃結構單元件,應逐批進行交付檢驗,只有在粘結達到內聚破壞,并且外觀檢驗無氣泡無空穴時才能驗收。
檢驗合格的填寫施工質量檢驗報告,檢驗員應填寫檢驗記錄并簽字,產品才能發運、安裝。
如果檢驗發生粘結脫膠,應追溯檢查施工操作技術,由技術質量部門決定增加抽樣試驗,對同批單元件提出處理決定。
雙組份結構膠施膠前的檢查工作 1、混膠均勻性測定——蝴蝶試驗
該檢驗項目用來檢測雙組份結構膠的混合性。雙組份結構膠使用之前必須進行該項目檢驗。
將混膠注膠機擠出的膠,擠注在規格為A4的白紙中間,折合將膠壓平,再打開紙觀察結構膠,混合均勻的結構膠應無異色條紋,如果膠上出現白色條紋,則表明混膠不均勻。
如果檢測為混膠不均勻,應檢查并適當調整混膠注膠機,再重新進行該項目檢測,直到混膠均勻為止。(參考蝴蝶試驗圖示)
2、拉斷時間測試
該測試項目用來檢測雙組份結構膠的固化速度,用以確定A、B組份之間的用量比例。雙組份結構膠使用之前必須進行該項目檢測。
在燒杯或其化溶劑中放入適量的混合均勻的結構膠,將一條小圓棒或小刮刀浸入一部分到膠料中,并從膠料混合時開始計時,
每隔5分鐘將小圓棒(刮刀)從膠料中抽出,并觀察膠料扯起部分是否發生突然斷裂。
如果未發生斷裂,重新將小圓棒(刮刀)浸入膠料中,隔5分鐘再從膠料中抽出,重復這一操作直到膠料發生斷裂,并記錄從開始計時到拉斷時的時間。
正常比例的雙組份產品突然拉斷時間在20到90分鐘之間,否則應重新調整A、B組份的用量比例。
我公司BLD8809雙組份硅酮結構膠正常用量比例為體積比A:B=10:1(重量比13:1),用戶可在8:1~12:1(重量比10:1~16:1)之間自行調整。B組份用量比例越高,突然拉斷時間越短。(附拉斷時間試驗用圖)
注:B組份反應活性高,極易因水解而失效,所以使用時不能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用戶應注意密封保存。
使用者注意:本文所刊載的都是我們認為可靠的資料,由于實際情況千差萬別,我們不可能對所有的情況一概了解,所以不能保證我們的產品在某些用法與用途上正確性和適用性。用戶在使用產品之前詳細了解產品,然后自行確定最佳的使用方法。